星星專欄
各大企業積極使用綠電 但綠電是什麼?T-REC憑證又該怎麼取得?
綠電交易什麼是綠電呢? 根據台電月刊,綠電定義為「再生能源電力及對環境友善之發電方式,其二氧化碳之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所產生之電力。」,其中再生能源電力包含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地熱等。 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是什麼?具有國際效力嗎? 不管是再生能源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等,他們最終的產品都是電,因此為了區分它們的不同,經濟部檢驗局特別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來執行核發並管理再生能源憑證T-REC,讓再生能源有一個身分證來認證該發電來源。 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採用美國EPEAT準則,可做為製造商或供應鏈證明使用多少百分比的合格再生能源來生產該產品,進而滿足客戶的訂單需求、佐證企業的永續宣言,也可用來滿足契約容量超越5MW之用電大戶的一成綠電需求。 Photo Credit:星星電力,只有經過憑證中心的認可,取得綠電身分證,才能真正算是綠電。 要買多少張憑證,才能滿足用電大戶條款的綠電需求呢? 根據用電大戶條款,購買再生能源電力與憑證,計算如下: 1. 年度購買額度 = 義務裝置容量x選購再生能源類別之每瓩年售電量 2. 再生能源類別之每瓩年售電量,分別如下: * 太陽光電 1,250度/瓩 * 陸域風電 2,500度/瓩 * 離岸風電 3,750度/瓩 例如: 契約容量5000瓩的企業,該義務裝置容量為契約容量的10%,500瓩。 若是購買太陽光電的憑證,則 500瓩x 1,250度/瓩 = 625,000度的電力,625張憑證/年 若是購買離岸風電的憑證,則 500瓩x 3,750度/瓩 = 1,875,000度的電力,1,875張憑證/年 總結 綠電是再生能源的出產認證,是台灣為了推進再生能源的發展,所訂出來的一套規則。 這套的規則可以幫助台電取代,過往再生能源躉購20年的遊戲規則,讓所有用電戶不需再承擔過往再生能源的高電價。此外,企業也可以證明自己使用的電來自再生能源,除了滿足法規與訂單需求,也可以提升企業形象與企業的環境責任,創造雙贏的局面。 打造全台最大綠電共享平台|星星電力 再生能源售電專家 星星電力提供用戶自由選擇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太陽能發電廠和風力發電廠生產出之綠電,提供用戶多樣化的選擇與客製化的合約,並協助綠電用戶取得再生能源憑證T-REC,滿足用戶與供應鏈之減碳與永續需求。 星星電力相信以售電業者的角度出發,能更加清楚了解客戶的用電需求,進而推出客製化的需量反應方案、輔助服務調度。同時,我們也鼓勵客戶參與電力市場,讓供給面與需求面達成平衡,以確保供給面穩定供應電力,需求面達成永續目標。 此外,用戶還可以搭配我們的智慧雲端系統服務,幫助用戶了解自身的設備之用電情況,進而規劃出節能減碳的最佳化用電排程。透過行動裝置或是網頁,隨時掌握自身的電力資訊,同時智能監控會提供全天候的能源管理服務,為能源的使用進而把關。 資料來源:https://web.sipa.gov.tw/WEInfoWeb/download/SW1091012-2.pdf
Read More
是停電還是缺電?513、517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儲能設備513、517兩次的停電事故,讓不少人對台灣的電力感到擔憂,擔心防疫無電可用、工廠產品良率下降,會有這樣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四年前的815全臺大停電,曾造成數億元的損失,許多人認為是備轉容量不足的關係,但真的是這樣嗎? 2021/05/13大停電背景:2021年5月13日下午,因高雄路竹興達電廠匯流排故障,導致全台緊急分區輪流停電。隔日下午經濟部亦透過記者會說明,此次故障原因為在進行新機組加入系統前檢測時,工作人員錯誤操作隔離開關,造成匯流排設備負載過高接地故障,導致跳機。 匯流排是什麼?為什麼匯流排故障會引起大規模停電?匯流排(bus)是一個承載電力輸配的關鍵設備。在發電機組發電後,電力會先傳輸到匯流排,由匯流排經過變壓,再分配至各個電力配送線路。當匯流排故障時,為了避免接地故障產生的高熱波及其他電力設備造成更大的危險,該線路會自動開啟保護設施,自動斷電,發電機組也會跟著自動跳機。此次事件之所以會引起大規模停電,是因為全台的發電機與電網都相互連結,而引起的連鎖事故。由於電網中的發電與用電(包含儲存、傳輸耗損等)無時無刻都是相等、平衡的,當有突如其來的大規模電力缺口時,會因為電力需求大於供給,導致電網中交流電頻率快速降低,因過低的頻率可能影響機組運轉安全,所以才導致機組為保護而跳機。為避免因連鎖跳機反應擴大電力的缺口,電網會根據頻率下降的程度,切離不同程度的負載,來減少電力需求,促使頻率保持穩定,所以才會導致台灣部分地區停電。(參考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513全台停電」專家意見) 2021/05/17分區限電背景:2021年05月17日20點,台電緊急通知自20:50起,需緊急分區限電,預計影響約56萬多用戶。台電在記者會說明,此次須分區限電是因為夜間尖峰負載超乎預期所致。因用電量受氣候影響(體感溫度、風速、雨量、相對濕度、特殊活動等),加上 5/17 夜間溫度的確很高,可能是導致該晚間的用電量突然增加的原因。由於用電量大於預測量,加上台電也指出有機組正在大修或歲修無法上線、水力機組受水情緊張影響,實際可用的備轉容量不夠立馬支援供給,當低於安全運轉的容許範圍,台電就會實施緊急分區限電。(參考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517緊急分區限電」專家意見) 肯定台電努力 但仍須強化預測及調度能力電力供應攸關經濟與安全,在全球氣候變遷、環保意識抬頭以及綠電發展趨勢下,電力運轉模式快速改變,調度人員甚至要「靠天吃飯」,因此須針對長期電業規劃、發電結構、備用及備轉容量計算方式等深刻地檢討與改善。政府的能源政策「增氣、減煤、展綠」是與世界能源發展趨勢同步的,且考量核廢料無法出口且無縣市願接納,無核是台灣不能避免的選項。建議政府加速綠能建設,要求台電排除萬難於2025年前完成建置10GW燃氣複循環機組,並要求中油確保氣源可提供充足之基載電源;台電亦應強化綠能發電量與負載之預測,以及各級調度中心因應故電力系統障與綠能間歇性之調度能力,才能免於兩次停電事件再度發生。(參考資料來源:電力系統調度真的不簡單:513及517停電事故台電面臨的困難)建議台電調度方面可以增加誘因機制,讓電力調度彈性化,像是用電大戶啟動備用電源、汽電共生廠協助支援供電,協助解決短暫缺電問題;建立分散式能源系統,避免單一電廠造成的風險,像是小型的再生能源發電場,可以就地系統化生產供應當地的用電需求;增加彈性機組,靈活備轉容量組合,因應停電事故發生時,若有許多快速備轉機組,或許能夠更快恢復供電,強化電網的韌性。(參考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513全台停電」、「517緊急分區限電」專家意見) 備轉容量小科普備轉容量高低與停限電沒有絕對關係,因為停限電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因發電端供電不足、需求端用電量太高、或輸配電過程流通不暢導致。當備轉容量低,的確有較高的機率造成停限電,但備轉容量高,仍會因為電網故障、人為疏失、用電遽增等原因,造成停限電。只要一停電或限電,就認為是因為備轉容量率低或是供電不足的關係,才會導致缺電,所以必須要加蓋電廠。這是對於電力系統運作的錯誤認知唷!(參考資料來源:EP02:夏日炎炎,還在為備轉容量率低而緊張嗎?) 在規劃備轉時,有分快速備轉與慢速備轉,這兩類備轉的機組容量會加總為台電網站上看到的備轉容量。快速備轉:指可以立即連上電網的發電機組,例如已經在待機狀態的發電機組、水力機組、燃氣機組慢速備轉:若要連上電網仍需要經過漫長的啟動、熱機、升載的過程 然本次停電事故,並非備轉容量規模的問題,而是因為頻率快速下降導致電網必須切離負載,以避免更大連鎖效應,這是現有快速反應的發電機組都不足以應付的。因應停電事故時若有許多快速備轉機組,或許可以能夠更快復電。然而「備轉容量」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隨時讓機組處於待機狀態,我們必須考慮,是否有必要為了偶發、難以預測的事件提高備轉容量,長期付出高額的費用建置?(參考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513全台停電」專家意見) 資料來源:https://smctw.tw/9638/https://smctw.tw/9698/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14682https://rsprc.ntu.edu.tw/zh-tw/m01-3/en-trans/energy-picket/1212-en-ep02.html
Read More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企業能源轉型的超前部署
碳管理近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公布「人類生存紅色警報」(code red for humanity),根據聯合國 IPCC AR6的報告,全球溫室即便是最理想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2021-2040年全球升溫仍可能突破1.5度C,換言之,自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COP21簽署巴黎氣候協議以來,全球各國在為了防止全球暖化所制定的 NDC (國家自定義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簡稱NDC)收效甚微,各國也將因此採取更為積極的減碳目標與作為。 然而,談到減碳,近期的重大訊息,當屬於歐盟公告的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因此本文也將以此為切入點,並做為一個電力醫生的角度,提供本國企業一個當前可行的能源轉型具體途徑。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草案簡述 歐盟於2021年7月14日公布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CBAM),其主旨有二,其一為防止碳洩露,其二為平衡國內外的碳成本,畢竟目前全球施行如歐盟般的嚴格碳管制區域並不多。而根據當前公布的草案,CBAM鎖定的商品為水泥、鋼鐵、鋁、肥料、電力等五大類為主,並針對其範疇一(scope 1)進行規範,並劃分2023-2025為試行期間,2026年為正式實行的時點,雖然當前許多執行細則仍在滾動式討論與更新,但其規範的輪廓已漸趨明朗。本文以水泥類舉例,假設台灣某水泥業者A要將自家產品銷售至歐盟,2023年到2025年期間,A企業僅須提報產品的碳含量與數量,倘若A企業無法提報,便會追溯至A企業原產國,台灣的水泥製程平均碳強度,再加上CBAM設定的加權因子(未公告),倘若台灣也無法提供此資訊,此機制就會以歐盟平均碳強度最差的10%計之;2026年以後,CBAM正式施行,A企業便需要在每季保證自己帳戶的CBAM憑證足夠支付80%以上的產品碳含量,而CBAM憑證價格會依據歐盟碳交易市場(EU ETS)每周平均收盤價訂之。根據上述的機制,可見的未來將可預期兩個關鍵現象,其一是「碳邊境關稅壁壘」,各國可能陸續推出相應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受管制企業也將進行碳中和轉型,以維持商業上的競爭力,其二是「原產國碳費扣抵公式」,旨在其他國家,譬如在台灣所收取的碳管制費用,是否可直接扣抵歐盟CBAM憑證額度,這部分也將直接挑戰各國碳管制政策的完整性。 企業超前部署能源轉型的具體效益有關台灣溫室氣體管制的現況,簡而言之就是由於除了碳盤查與抵換專案外,許多溫管配套都尚未定案,因此總量管制名存實亡,有關台灣溫室氣體管制困境,本專欄將會在未來特別開一篇專章談論之,但如把減碳這個議題的尺度放大到世界趨勢來看,台灣相關高碳排產業仍然有許多可超前部屬的具體作為,其一是完成企業自身的碳盤查,透過此類碳足跡健檢,能確實釐清自身產業當前的碳排放狀態,甚至依據當前碳市場的訂價趨勢,先行制定企業內部的碳預算,並開始尋找解決方案以因應未來因為減碳所造成的綠色競爭力需求。 補充資料:碳洩露:先進工業國家為降低本國碳排放量,於是把汙染工業設在其他開發中國家,再把所生產之產品運回本國使用,導致全球碳排放總量並未降低,只是生產地有異之狀況。溫室氣體盤查範疇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直接排放的範疇一,外購電力排放的範疇二,以及排除前兩項,其他間接排放的範疇三 資料來源:1.https://csr.cw.com.tw/article/421022.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3.https://ec.europa.eu/taxation_customs/green-taxation-0/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_en4.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pid=200272&nid=142485.How the World’s First Carbon Border Tax May Play Out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7-15/how-the-world-s-first-carbon-border-tax-may-play-out
Read More
各大企業積極使用綠電 但綠電是什麼?T-REC憑證又該怎麼取得?
星星新知什麼是綠電呢? 根據台電月刊,綠電定義為「再生能源電力及對環境友善之發電方式,其二氧化碳之排放量為零或趨近於零所產生之電力。」,其中再生能源電力包含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地熱等。 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是什麼?具有國際效力嗎? 不管是再生能源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等,他們最終的產品都是電,因此為了區分它們的不同,經濟部檢驗局特別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來執行核發並管理再生能源憑證T-REC,讓再生能源有一個身分證來認證該發電來源。 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採用美國EPEAT準則,可做為製造商或供應鏈證明使用多少百分比的合格再生能源來生產該產品,進而滿足客戶的訂單需求、佐證企業的永續宣言,也可用來滿足契約容量超越5MW之用電大戶的一成綠電需求。 Photo Credit:星星電力,只有經過憑證中心的認可,取得綠電身分證,才能真正算是綠電。 要買多少張憑證,才能滿足用電大戶條款的綠電需求呢? 根據用電大戶條款,購買再生能源電力與憑證,計算如下: 1. 年度購買額度 = 義務裝置容量x選購再生能源類別之每瓩年售電量 2. 再生能源類別之每瓩年售電量,分別如下: * 太陽光電 1,250度/瓩 * 陸域風電 2,500度/瓩 * 離岸風電 3,750度/瓩 例如: 契約容量5000瓩的企業,該義務裝置容量為契約容量的10%,500瓩。 若是購買太陽光電的憑證,則 500瓩x 1,250度/瓩 = 625,000度的電力,625張憑證/年 若是購買離岸風電的憑證,則 500瓩x 3,750度/瓩 = 1,875,000度的電力,1,875張憑證/年 總結 綠電是再生能源的出產認證,是台灣為了推進再生能源的發展,所訂出來的一套規則。 這套的規則可以幫助台電取代,過往再生能源躉購20年的遊戲規則,讓所有用電戶不需再承擔過往再生能源的高電價。此外,企業也可以證明自己使用的電來自再生能源,除了滿足法規與訂單需求,也可以提升企業形象與企業的環境責任,創造雙贏的局面。 打造全台最大綠電共享平台|星星電力 再生能源售電專家 星星電力提供用戶自由選擇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太陽能發電廠和風力發電廠生產出之綠電,提供用戶多樣化的選擇與客製化的合約,並協助綠電用戶取得再生能源憑證T-REC,滿足用戶與供應鏈之減碳與永續需求。 星星電力相信以售電業者的角度出發,能更加清楚了解客戶的用電需求,進而推出客製化的需量反應方案、輔助服務調度。同時,我們也鼓勵客戶參與電力市場,讓供給面與需求面達成平衡,以確保供給面穩定供應電力,需求面達成永續目標。 此外,用戶還可以搭配我們的智慧雲端系統服務,幫助用戶了解自身的設備之用電情況,進而規劃出節能減碳的最佳化用電排程。透過行動裝置或是網頁,隨時掌握自身的電力資訊,同時智能監控會提供全天候的能源管理服務,為能源的使用進而把關。 資料來源:https://web.sipa.gov.tw/WEInfoWeb/download/SW1091012-2.pdf
Read More
用電大戶條款上路 大型企業都採取什麼措施?
星星新聞台灣的用電大戶條款 台灣的用電大戶條款 台灣98%的燃料仰賴進口且電力無法跨國支援,加上響應全球 2050 減碳目標,提升能源自主及多元化是有其必要性,啟動國家能源轉型工程,已然成為台灣政府施政的當務之急! 為營造我國綠色電力發展環境,經濟部研擬《電業法》兩階段修法,第1階段先推動綠電自由化及電網公共化,後續待相關運作及機制成熟後,再啟動第2次修法,期待藉由循序漸進推動電業改革及能源轉型,逐步完成電業自由化,落實推動我國綠色產業發展。 今年1月1日上路的「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5000瓩以上的用電大戶,必須在五年內建置契約容量10%的再生能源設備,也就是說至少得裝設500瓩以上,才符合規定。為了加快落實綠色產業發展,政府也提出相關福利,若是能在四年內完成,義務量則可扣減10%,三年內完成,更可以扣減20%的義務量。 用電大戶該選擇「建置再生能源設備、儲能設備、購買綠電憑證還是每年乖乖繳納代金」頓時成為產業間的熱門話題。也讓再生能源設備、儲能設備、綠電憑證變得超搶手。 建置再生能源設備 以自建再生能源設備來說,屋頂型太陽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廠商會評估屋頂是否符合建置條件,包含興建、維運、維修、保固等,以及有無充足資金來維運20年。 若工廠的屋頂非常大且日照良好,還可以將多餘的電賣給台電,或是現在正夯的售電業者,來幫助你處理剩餘的電量。 建置儲能設備 直觀來看,建置儲能設備是非常簡單且暴力的,直接購買相應的容量(義務容量X 2小時X 365天),便可完成義務量,但儲能設備非常地貴。通常都會搭配再生能源設備,來保障電力的穩定供應與調配可適性。在供電穩定時充電,並提供尖峰超約時調配,若不幸遭遇到缺電或是停電時,還可以提供補充之備用電源,來協助設備快速恢復到正常的運轉狀態。 購買綠電憑證 再生能源憑證(T-REC)是綠電的身分證,是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旗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所核發之憑證。經政府與相關智庫之努力,該憑證可使用於國內、外之環境宣告。 例如:國內用電大戶條款(需搭配綠電使用)、環保署溫室氣體盤查、國內政府或雜誌相關獎項的佐證;國外CDP、RE100、US EPA、IEEE等,我國憑證已成為國際上極具公信力之環境效益證明。 星星電力提供用戶自由選擇屋頂型、地面型及水面型太陽能發電廠和風力發電廠生產出之綠電,提供用戶多樣化的選擇與客製化的合約。並協助綠電用戶每使用一千度,即可取得一張「電子憑證T-REC」,來證明自身的電力取至於再生能源,進而滿足用戶與供應鏈之減碳與永續需求。 繳納代金 若依照履行義務計算公式「年度繳納金額=義務裝置容量×2,500度/瓩×4元/度(代金費率)」計算,以5,000瓩的用電大戶,義務裝置容量10%計算,必須年繳5百萬的高額代金,且年年都需繳納。 能源局官員表示,為了鼓勵用電大戶多設置再生能源設備,帶動綠色產業發展,才會訂出綠電代金每度4元的高費率,因2026年當年再生能源設置成本必定遠低於現行價格,選擇繳納代金是代價最高的,且發展再生能源也有利於提升企業形象,因此不希望用電大戶選擇繳納代金了事。 結語 政府規定用電大戶除了五年內設置義務量之外,還提供企業可以合併數個廠區依「總量計算式」來履行義務,既有已設置再生能源設備之廠商可享有上限20%義務装置容量優惠折扣,若3年內可以完成設置,可額外享有設置義務量20%折扣的早烏優惠,兩者採合計扣減,最高扣減義務装置容量可達40%。 建議使用契約容量超過5,000瓩用電大戶企業可儘早諮詢專業優良廠商提供義務設置量之建議與分析,瞭解並規劃未來義務建置成本及進行投資設置所需的風險控管,進一步多與全球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建構全新型態的商業經濟價值思維。 資料來源: https://www.re.org.tw/news/more.aspx?cid=198&id=3754 https://www.reo.org.tw/News/Content?d=29
Read More
是什麼樣的魔力讓企業家們紛紛加入RE100 宣示使用 100% 再生能源呢?
綠電交易RE100是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所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加入的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並逐年提出規劃。 目前已有超過260家企業成員,參與企業除科技巨擎 (Apple、Google、Facebook、Dell)、金融業 (高盛、瑞士信貸、富國銀行)、食品飲料 (Walmart、Coca-Cola、Starbucks)、服裝流行業 (Nike、Burberry、H&M)、美妝保養產業 (Unilever、P&G、Johnson & Johnson、Estée Lauder、L’OCCITANE Group)等,透過綠電投資自發自用、購買再生能源憑證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 RECs)、簽訂綠電購售合約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 等手段,達成綠電使用目標。 RE100具全球能見度,透過參與RE100可提升企業與各品牌大廠齊頭地位之國際形象,相關企業的影響力包括:蘋果開始要求亞洲供應商採購綠電;釀酒業龍頭 AB InBev (百威) 在美國推出標榜 100% 綠電製造的啤酒等案例。(資料來源: re100.org.tw) 再生能源獲得途徑 在RE100的年度報告中,共有111家(71.6%)企業提供明確的再生能源獲得途徑,分別為採購再生能源憑證(45.9%)、公用電力事業綠色定價/費率方案(35.3%)、購電合約PPA(16.5%)。 而再生能源獲取途徑主要受限於各國法規及其再生能源推廣進度,美國企業主要透過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歐洲企業傾向跟發電廠簽約購買再生能源,亞洲企業則是以建置太陽能發電的自發自用裝置獲得再生能源。(資料來源:從RE100看我國再生能源發展) RE100倡議對台灣推動再生能源之影響 RE100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主要來自於本土供應鏈廠商受到國外客戶提出使用再生能源的要求,光是Apple、Microsoft、HP三家品牌商就影響台灣上百家以上的供應商,影響產值達數百億。 以Apple為例,自2015年啟動供應商清潔能源計畫 (Supplier Clean Energy Program),要求與協助供應商必需使用再生能源來生產其商品;至2019年止,其供應鏈已包含40家以上大型台灣廠商,涉及層面在半導體廠有台積電;光學鏡頭有大立光、玉晶光,代工廠有鴻海、日月光、和碩等 (Apple Inc., 2019),這些高科技廠商均為用電大戶,在爭取訂單的壓力下,對國內再生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資料來源:從RE100看我國再生能源發展) 台灣已加入RE100的公司 截至今年六月,台灣目前已有10家加入RE100 (資料來源: re100.org.tw)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TCI 大江生醫2020年完成轉供綠電,為台灣企業第一家) 科毅研究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夫唯不爭,故能長征:台灣美容產業引領加入RE100風潮) 歐萊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承諾2025年達100%再生能源 台企歐萊德一馬當先) 葡萄王生技臺灣上市公司(資料來源:COP25開幕 葡萄王成台灣本土第四家RE100新會員)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資料來源:宣示百分百再生能源 台積電成台灣第五家、全球首家RE100半導體會員) 菁華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亞太紡織業第一 菁華工業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台達電加入RE100 台灣首家科技廠承諾2030年百分百使用綠能) Jolab佐研院(資料來源:全球逾300家企業承諾RE100 國內保養品牌「佐研院」也加入)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宏碁宣布加入RE100 邀供應商加入百分百使用綠能行列)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資料來源:跟進台積電 聯電宣布加入RE100 加碼承諾2050淨零碳排) 結語 台灣的經濟主要以出口為主,目前有與台灣企業合作的國際大廠們,已經紛紛加入RE100,日後供應商被要求使用再生能源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企業必須盡早佈局再生能源,優先取得綠電必然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且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潛力不亞於其他國家,以太陽光電來說,台灣各地平均日照數平均長達1000小時以上,部分縣市甚至超過2000小時 (中央氣象局,2019),若是善加利用空間配置來打造太陽能電廠,絕對有國際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而台灣的風力發電,根據國際工程顧問公司4C Offshore的「23年平均風速觀測」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全球風力最強的20處離岸風場,台灣海峽就佔了16處。另外,工研院亦發現,台灣離岸風電總可安裝面積達5640平方公里,總裝置容量達29GW(290億瓦),足足撐起2000萬戶一年的用電量。(資料來源:全球風場分佈,聚焦彰化外海) 因此政府必須積極推動再生能源,創造新的工作機會、驅動新的經濟模式,爭取國外廠商要求的100%再生能源,取得市場優勢,提升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資料來源: https://www.re100.org.tw/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563 https://www.tci-bio.com/zh-tw/official/rec-summit-190710 https://www.sale-greenlabel.com/cn/news/major_trend/detail/213 https://e-info.org.tw/node/215222 https://e-info.org.tw/node/221722 https://e-info.org.tw/node/225926 https://e-info.org.tw/node/228498 https://e-info.org.tw/node/230037 https://e-info.org.tw/node/230673 https://e-info.org.tw/node/231295 https://e-info.org.tw/node/231324 https://event.gvm.com.tw/windpower/
Read More